中新社南宁12月5日电(记者 黄艳梅)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5日晚在广西南宁市开幕。此次活动“好戏连台”,来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同台献艺,共叙友谊,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魅力。
12月5日晚,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在广西南宁市开幕。图为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演出现场。俞靖 摄
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期间,将开展第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第七届中国—东盟电影展映、《春天的旋律·2024》跨国春晚、中国—东盟(南宁)艺术展览美术作品展、中国—东盟(南宁)动漫展、东盟国际体育赛事、“风情东南亚”专场演出等系列活动。
12月5日晚,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在广西南宁市开幕。图为泰国孔剧表演。俞靖 摄
当晚在南宁人民会堂上演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开幕演出上,中国各地的优秀剧团荟萃一堂,共展梨园戏韵,越剧《牡丹亭·游园》、邕剧《小宴》、桂剧《打棍出箱》、晋剧《千秋关圣》等节目轮番上演。来自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艺术院团也为中国观众带来孔剧、木偶戏等表演,引来现场掌声阵阵。
“中国与东盟的传统戏剧同台演绎,太过瘾了。”广西大学泰国籍留学生林梦秋当晚观看了整场演出。她说,戏曲的艺术魅力令其着迷。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南宁市委书记农生文称,文化无国界,文化交流是最能沟通心灵、缔结友谊的桥梁。当前,南宁正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是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交融相通的重要载体与实践成果。
柬埔寨文化艺术部副部长邱坎维拉称,期待以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为窗口,不断拓宽东盟与中国人文交流合作渠道,丰富人文交流的内涵,推动东盟—中国多领域合作走深走实,让双方在人文、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南宁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城市。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活动时间将持续至2024年1月下旬。(完)
中新网南宁12月5日电 (杨陈 彭程)快速发现、快速处理,城管执法一体化指挥系统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是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将5G移动、AI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一个缩影。
指挥平台工作人员与一线城管执法人员实时视频通话,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岑美珍 摄
城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众福祉。南宁市城管执法部门以该市西乡塘区为试点,联合本地相关企业合作研发了城管执法一体化指挥平台,运用智能感知功能,赋能城市治理,可快速处置城市管理领域的问题。
“识别到中华路火车站周边共享电动车有乱停乱放现象,请立即前往处理!”通过前端高空探头和巡查车载摄像头传输的视频画面,城管执法一体化指挥平台的AI视频分析系统,识别发现了城市管理问题,并即时自动生成案件。
南宁市西乡塘区城管监察大队副大队长覃波站在指挥平台大屏幕前,对一线执法力量进行指挥调派。5分钟后,两名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执法人员来到现场,将违章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的共享电动车推移至附近停车区域内。
覃波介绍,指挥平台接入前端5G执法记录仪、可视对讲机、执法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不仅可实现区域预警、远程指挥,还能记录执法全过程,实现“现场可视、指令可达、运转可控、人物可管”,更让民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南宁夜市经济井然有序人气旺盛。黄武 摄
“社区环境越变越好,街巷道路整洁畅通,家门口的菜市也变得干净清爽,咱们老百姓住得舒服。”家住南宁万力社区的梁女士如是说。
今年以来,平台系统不断升级,丰富服务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应用场景,将城管进社区、城市易涝点、共享单车潮汐点、地摊经济摆卖区、辖区夜市经济区、工地扬尘监管等内容,统筹纳入管理范围,打造了“智监控、智调度、智缴费、智联动、智统筹”于一体的智慧化平台。
与此同时,平台还接入了噪音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和经营性燃气安全监测等系统。当发现问题时,由前端城管执法人员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通过多部门联动,将安全隐患和扰民问题消弭在萌芽状态。
南宁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郑波说,通过城管执法一体化指挥平台的应用,让科技创新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不断加强对一线城管执法工作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可以让城市治理更智慧,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