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2月5日电 (记者 韩章云)在浙江,依托5G通信网络,“生态大脑”精准实现大气污染排查;在上海,土壤污染防治“一网统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在河南,“5G+智慧黄河”项目构建了覆盖广泛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
2023世界5G大会分论坛“5G与绿色环保论坛”在郑州举行。韩章云 摄
12月5日,2023世界5G大会分论坛“5G与绿色环保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以“5G赋能环保 守护青山绿水”为主题,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就5G助力生态保护、5G增效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未来环保建设问题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表示,当前,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大数据的强力支撑下,北京冬奥会赛事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到56微克/立方米,开闭幕式当天PM2.5浓度分别为5微克/立方米和9微克/立方米。”以北京冬奥会举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融合大气环境观测、污染排放清单、数据模式模拟等手段,可对各项减排措施成效进行量化评估,从而有效实现大气污染防治。
2023世界5G大会将于12月6日在郑州开幕。韩章云 摄
河南是国家粮食核心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是黄河流域主要沿线省份,且位于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全国生态环境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李维群介绍,近年来,河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建设生态环境数据中台、生态环境信息服务门户等8个体系,以推动生态环境信息整合共享、协同管理、智能服务,努力实现污染管控科学化、环境评估智能化、企业监管精细化。
今年是5G进入商用的第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21.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8.1%;5G移动电话用户达7.54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43.7%;5G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5G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致辞。韩章云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在论坛上表示,目前,生态环保工作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攻坚期,也是向科技要生产力的关键期,从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角度出发,还需要5G等现代数字技术赋能监测、预警、治理平台的搭建与维护。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建议,自然保护行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依托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水平。同时将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细分领域的基础设施打造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平台,以降低数字基础设施部署的难度和成本,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更高效保护。(完)
中新社武汉12月5日电 (张芹 武纳新 韩冬梅)记者5日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铁”)获悉,当日下午2150吨丹江水装入100个集装箱,搭乘20082次列车从武铁平顶山东车站始发开往内蒙古鄂尔多斯。这是丹江口水库饮用水首次通过铁路运往西北地区。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浩吉铁路是“北煤南运”大通道。此趟列车通过“南水北调”干渠途经平顶山市的取水口,将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装入专业集装箱液袋后,采用铁路集装箱专列运输的方式,让饮用水源搭上“北煤南运”列车的返程空车,“捎脚运输”至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为水源短缺地区送上优质用水。
据武铁平顶山东车站站长谭力介绍,了解到运输需求后,车站成立专班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提高运输效率,安排专人盯控专用线车辆取送、列车编组,做到快送、快取、快编、快开。
据悉,运水专列近期计划运量为80万吨。通过铁路集装箱大规模运水对“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补充,可有效缓解西北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搭建出一条“南水北调”新通道。
自2014年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已累计向受水区供水超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成为沿线26个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