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12月5日电 (记者 鲁毅)2023年“潇湘杯”工业设计大赛成果展暨颁奖典礼5日在长沙举行。62件作品从来自全国各地企业、高校的5506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12月5日,2023年“潇湘杯”工业设计大赛成果展暨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记者 鲁毅 摄
大赛以“高地建设·设计赋能”为主题,紧密结合湖南省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工业设计发展情况,设置了“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数字技术、家居及文化创意、运动健康、公共设施”六个类别,参赛作品分为“产品设计组、概念设计组、产业设计组”三个组别,致力于挖掘更具创新思维和满足产业需求的原创设计。
大赛于今年6月启动,共征集作品5506件,其中产品设计组458件、概念设计组4991件、产业设计组57件。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的248家企业、108所高校参赛,作品涵盖湖南省主要产业领域。评审专家从设计品质、价值表达、产业需求等维度对作品进行初评和总决赛评审,最终评选出金奖3名、银奖8名、铜奖19名、优秀奖32名,产品设计组金奖奖金高达50万元。
大赛成果展共分为“设计强省”“设计创新”“设计教育”“设计生态”四个板块,展出总决赛入围作品74件(产品设计组37件、概念设计组27件、产业设计组10件),同时展出第六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湖南展区作品221件。
颁奖典礼上,湖南获评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7家企业设计中心获得授牌,截至目前,湖南共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同时,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云平台正式启动。
12月5日,湖南获评第六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7家企业设计中心获得授牌。记者 鲁毅 摄
近年来,湖南还创建了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70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3家,建设了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国家级众创中心“设计引擎”,出台了工业设计的专项规划和支持政策,搭建了全国首个省级工业设计实验室——麓山实验室等。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绍业表示,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工业设计发展。近些年,湖南把发展工业设计作为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潇湘杯”工业设计大赛涌现了一大批质量精良、充满创意和巧思的优秀设计作品。工业设计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上大有可为。希望各制造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不断提高工业设计认识,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创造工业设计精品,为产品提质,为企业增效,为产业赋能,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贡献设计力量。
“潇湘杯”工业设计大赛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首届大赛于2021年举办,今年是第二届。本次大赛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湖南省工信厅联合省教育厅、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财政厅主办,湖南大学、麓山实验室、湖南省同天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完)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为江西立足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全国各地区立足特色和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科学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
2022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保持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状态、干事心态和奋斗姿态,体现在区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领域尤为如此,只有抢占先机、抢位发展,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围绕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各地区应抢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助力全国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条件急剧变化为区域抢位发展现代产业提供更多可能。伴随陆、海、空、数字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高度互联互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俄罗斯、东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化拓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特别是人民对全方位美好生活向往的日趋迫切,中、西和东北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向循环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纵深。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中、西和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源源不断向中、西和东北地区转移,在应对迅速变化的生产力布局大调整中,各地区能否抢位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位势。
抢位发展,其要义就是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理念、改革的决心和争先的魄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发展格局,各地区尤需紧紧锚定加速演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敢于变道超车,从未来视野和长远角度来思考、谋划和部署本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区域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对接和抢抓头部企业的产业链延伸与布局,持续增强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内驱力、前瞻引领力和发展持久力,从而在全国乃至全球现代化产业发展中争抢更强位势、更好位置、更高位阶,以一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抢先抢位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的争先争位提供支撑。
立足比较优势,善于错位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产业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竞争的“胜负手”。为避免产业领域的重复建设、同质发展和资源错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构建既体现全国统一性、整体性又具有区域自主性、差异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
区域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深深地烙上所在区域的禀赋条件变化,并且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叠加进而驱动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向前演进。不同的演进路径造就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的差异,促使区域产业发展的类型、结构、层次、技术、链条等千差万别。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应在全国构建各地区错位发展且紧密协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网络。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错位发展就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下大力气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条件的特色产业,并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久久为功推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推动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强大的根植性和占优的竞争性。因此,错位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树牢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路、政策、方案等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而以一域现代化产业发展之实效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都需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最忌频繁变更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赛道、产业发展政策等。从国家层面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高位配置资源,推动关键产业和产业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制定与落实,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链组织体系再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瞄准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动参与制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标准,严格落实产业链评估与督查。从区域层面来说,需要引导各地区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行动、方案等,抓准抓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本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更加适配形势发展变化。
坚持高位发展,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形成各地区上下联动一体抓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强烈氛围,持续提升本地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的显示度、影响度以及同其他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度、交融度。产业链“链长制”,体现了各地高位推动发展重点产业链的自觉行动,依托“链长”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来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信息等的加速集聚,进而做优做强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坚持高位发展,必须紧密对接落实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安排,紧紧依托各级各类平台载体,有效整合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突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正确处理产业链发展与安全、产业链政策供给与需求、区域内产业链与区域外产业链开放对接合作等关系,全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本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此外,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提升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益,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中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变,更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地位,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蒋金法、盛方富,分别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均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朱延静】